一、全队规的累积与标准
- 常规时间机制
- 每节中,当一支球队累计规次数达到4次后,从第5次规开始,对方球队将获得“罚球+球权”的。具体而言:
- 非投篮状态下的普通规,判给被侵球员2次罚球(即“直罚球”),无论罚球是否中,球权均不转换[[2][9]17。
- 若规发生时进攻方处于投篮动作中,则按投篮规判罚(2次或3次罚球),且不叠加全队规罚则[[9]17。
- 例如,2025年勇士对阵火箭的季后赛中,勇士首节出现9次全队规,导致火箭单节获得13次罚球机会,直接拉开分差6。
- 每节中,当一支球队累计规次数达到4次后,从第5次规开始,对方球队将获得“罚球+球权”的。具体而言:
- 加时赛特殊规则
- 加时赛中,全队规上限降至3次。第4次规起执行相同罚球规则[[9]17。
- 若加时赛前3分钟未满3次规,允许球队在最后两分钟内出现1次“免罚规”9。
二、极端例与历史纪录
- 单场规峰值
- 1990年爵士对阵太阳的常规赛中,爵士全队累计54次规,创NA历史纪录。其中4名球员被罚出场,另有4人背4-5次规,导致球队防守体系崩溃11。
- 单节0规的例同样存在,如2025年湖人队曾在对阵森林狼的中首节保持0规,极大限制了对手的罚球得分机会13。
- 非常规判罚
- 1999年老鹰球员卡尔·鲍德勒因裁判记录错误,单场被记7次规(实际规则上限为6次),成为NA历史“7离场”的球员3。
- 2014年湖人队萨克因球队仅剩8人应战,裁判特批其6后继续参赛,属联盟特例3。
三、战术博弈与规则漏洞
- “鲨战术”与末节策略
- 针对罚球中率低的球员(如中锋),球队常在末节故意制造规,通过罚球遏制对手得分。此战术需承担己方规累积的风险[[7]9。
- 第四节或加时赛最后两分钟,若防守方对无球进攻球员规(远离持球人区域),将被判“非赛规”,直接给予1次罚球+球权[[2]17。
- 球星造规艺术
- 部分球员擅长利用规则制造身体接触,例如前火箭球员凯文·马丁,其非常规投篮常诱使防守者规,单场获14次罚球10。
- 现役球员中,恩比德、东契奇等均以造规能力著称,通过突破或背身动作主动寻求碰撞,瓦解对方防守节奏[[10]16。
四、规则演变与平衡
NA历史上多次调整全队规规则以提升公平性:

- 1950引入24秒进攻时限后,规战术成为拖延时间的手段,促使联盟增设全队规[[7]11。
- 2016年起化对“非自然投篮动作”的审查,限制球员故意夹臂、远等造规行为10。
全队规不仅是技术统计,更是教练临场指挥的杠杆。其累积过程如同隐形计时器,迫使球队在防守度与规风险间不断权衡,最终塑造了NA独特的攻防美学。


NA全队规规则是战术体系的心要素之一,其累积效应直接影响球队攻防策略与走向。根据NA规则,全队规的判定与机制如下:

相关问答
在
全队犯规的情况下,一旦一支球队在某个季度内的犯规次数累积到四次,该队后续的每一次犯规都可能导致对方获得两次罚球机会,而不必再进行投篮。这种情况下,个人犯规虽然发生,但计入的是全队犯规的范畴。至于个人犯规的累积,在NBA规则中,一名球员在其个人犯规次数达到六次时,将被罚下场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个人